您现在的位置:建筑经济>>《工程经济》往期回顾>2016年>第3期>>文献要素
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成因、演化及创新
程哲 蔡建明 欧阳如琳 宋涛 闫超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3.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北京 100053;4.奕略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34)
文献要素
摘要:系统梳理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土地财政为核心的投融资模式的成因、演化、影响及评价,指出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导致诸多风险,不可持续,亟需创新。进而结合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提出以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是未来的投融资创新方向。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成因;演化;创新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ause,evolution,impact and assessment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odel base on LGFV and land finance,and points out the model that has a lot of risks result in unsustainable and therefore needs to innovate. Then,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social capital which attracted to invest and construct infrastructure through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model is the future innovation direction.
Keywords:infrastructure;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odel;cause;evolution;innovation
参考文献
[1] 范九利,白暴力.基础设施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4(2):35-38.
[2] 郭庆旺,贾俊雪.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3):36-41.
[3] 蒋时节.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4] 孙虎.基础设施投资与城镇化相关性的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5] 蒋时节,刘贵文,李世蓉.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2):72-74.
[6] 战金艳,鲁奇.中国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的关联发展[J].地理学报,2003,58(4):611-619.
[7] 武力超,孙浦阳.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121-125.
[8] 谭俊涛,张平宇,李静.三江平原垦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城镇化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4(3):501-508.
[9]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融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13):3-25.
[10] 张世锋,韩守乐.市政债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纵横,2011(9):19-22.
[11] 唐在富.中国土地财政基本理论研究——土地财政的起源、本质、风险与未来[J].经济经纬,2012(2):140-145.
[12] 封北麟.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融资[J].经济研究参考,2013(13):40-53.
[13] 李俊文.地方政府机构的银行融资情况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10):110-117.
[14] 陶然,陆曦,苏福兵,等.地区竞争格局演变下的中国转轨:财政激励和发展模式反思[J].经济研究,2009(7):21-33.
[15] 王振坡,梅林,张颖.我国“土地财政”模式再认知与转型思考[J].建筑经济,2015(10):5-8.
[16] 秦德安,田靖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研究综述[J].地方财政研究,2010(4):9-13.
[17] 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R].2011.
[18] 崔健,刘东,林超英.后金融危机时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选择与创新——基于政府融资平台视角的分
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3(7):68-71.
[19] 封北麟.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债务研究[J].中国财政,2009(18):43-45.
[20] 钟培武.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地方债务治理与模式创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7):69-73.
[21] 邹晓峰.中国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变迁历程和主要经验[J].全国商情,2012(11):39-41.
[22] 王飞,熊鹏.我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现状与风险:规模估算与情景模拟[J].中国经济问题,2011(1):44-52.
[23] 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及其风险评估[J].西南金融,2009(9):9-10.
[24] 贾康,孙洁.城镇化进程中的投融资与公私合作[J].中国金融,2011(19):14-16.
[25] 董再平.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现状、成因和治理[J].理论导刊,2008(12):13-15.
[26] 贾康,刘微.“土地财政”:分析及出路——在深化财税改革中构建合理、规范、可持续的地方“土地生财”机制[J].财政研究,2012(1):2-9.
[27] 赵全厚,马洪范,张立承,等.土地财政规模效应、成因分析及其规范路径[J].地方财政研究,2014(5):4-10.
[28] 赵燕菁.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4(1):1-13.
[29] 王文.地方政府财政中的土地政策困境与博弈研究[J].工程经济,2015(5):99-103.
[30] 赵燕菁.正确评价土地财政的功过[J].北京规划建设,2013(3):152-154.
[31] 王守清,柯永建.特许经营项目融资(BOT、PFI和PPP)[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2] 刘婧湜,王守清.PPP项目特许经营者选择研究——基于《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的适用性比较[J].建筑经济,2015(7):9-12.
[33] Ke Y,Wang S,Chan A P C,etal. Research trend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n construction journal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9,135(10):1076-1086.
[34] 王守清,梁伟.BOT/PPP项目融资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5] Ke Y,Jefferies M,Shrestha A,etal.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China:Where to from here[J]. Organization,Technology &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4,6(3):1156-1162.
[36] Ke Y. I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 panacea for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The case of Beijing National Stadiu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2014,14(2):90-100.
[37] 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工程经济,2016(03):29-34
 
下载地址